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第七讲 宛自天开的园林美景

发布日期:2010-07-19|作者:楼震旦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宗旨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它是将自然界美丽的景色经过组织、浓缩,按艺术家的构思,再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它既讲究景色的天然之趣,又强调艺术家主观意识的熔铸;既突出山水花木等自然之物的造景作用,又重视其它艺术手段的辅助和点缀。在园林的布局结构中,建筑是造园家对山水物景进行加工点缀的主要手段。在造园三要素中,唯有亭台楼阁和廊桥等建筑才是完全由人工创造的,它们在园林中常常集中表现出造园家在艺术上的奇思异想。

  中国园林是一个覆盖面较大的艺术门类,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山水风景园林等等。尽管园林分类很多,但它们的立意是一样的,都是要创造出一种游居结合的良好环境。

  园林建筑是山水景物和游人之间的一种过渡,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欣赏美丽的山容水态,又可利用自己的庇护作用给游人提供观赏上的方便,这也是建筑被列为造园三大要素之一的原因。当建筑一走进园林,为了要与山水风景溶合一起,就必须对山水特点进行选择,以形成园林建筑自己的独特个性。

  首先,园林建筑具有随宜多变的特点。为顺应自然,园林建筑的形象强调曲线的美,如曲径、曲桥、曲廊等等;建筑平面也常常变为六角、八角、圆形、扇形、梅花形等,使屋顶的外形以及室内梁架等部件也呈现出很协调的曲线。为赏景而设的廊杆、美人靠等几乎全用曲木制成,连踏步、台阶也常用自然石块来铺。这些非对称、不规则、曲折起伏而多变的形状是对自然本源的一种神秘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

  园林建筑还具有空透灵巧的特点。正规建筑中实的围墙在园林中往往被虚的栏杆和漏空的门窗所代替。位于风景精华之处的亭阁小筑,干脆连门窗也不要了,四根柱子顶着一个屋顶就成,正如古人所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按四壁怕遮山”。游人走进亭子,也就是来到了如画的风景之中,一边品茗,一边赏景,这就是《园治》说的:“轩楹空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园林建筑还直接将文字艺术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将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通过文字的勾勒在建筑的楹联和匾额上表现出来。匾额是园林建筑的眉目,它常常点明园林意境的主题。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湖心亭”、“楼外楼”等题额,既是景名,又是风景意境的精华。

  楹即柱,楹联便是刻在木板上或柱子上挂在柱上的对联,它更是园林艺术不可少的点景方法,也是园林建筑最耐人寻味的装点。好的楹联常把赏景者也结合进去,使游人读后从心田升起强烈的美感。如孤山“楼外楼”有一联:“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每个游客读到此联,都会被“画中画”所打动,环顾四周,但见“淡水浓山画里开,无船不署好楼台,春当花月人如戏,烟入湖灯声乱催”的西湖美景。更会品味到“楼外楼看山外山”的诗境之隽永。

  亭是古典园林中建得最多的小品,以玲珑美丽、丰富多姿的形象与其它风景相配合,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亭又是游人赏景和休憩的好地方,园林风景中,凡建亭之处,必有佳景可看,它是造园家指导游人从动观浏览转为静观细赏的常用手段。园亭欣赏,首先看它选点的巧妙,然后品其姿态造型,唯有两者结合,方能领悟造园家奇巧的匠意。

  杭州西湖风景中,著名的亭子有46座,例如三潭印月九曲桥上的“开网亭”,三柱三角,造型雅致,飞檐翼然,姣小娟好,被誉为小亭之首。而建于湖心岛上的振鹭亭,重檐攒尖,飞檐翘角,好像镶嵌在西湖这一轮美丽镜月中的广寒宫。再如绍兴兰亭园中著名的兰亭,四方单檐,为突出其在园中的地位,亭顶建得特别考究,在四坡攒尖顶结顶时又特意做了两层叠起的小平台(建筑上称为盝顶),上面再置一个小小宝瓶,显得非常别致。

  中国古典园林“巧于因借”,常常利用建筑和山水的相对关系,使他们相互衬托,相互借鉴。苏州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就是一座形亭,亭的平面形式、前后窗及室内家具均作折扇形。小亭选址非常巧妙,正好位于一个小岛的尽端,三面临水,一面背山,其扇形张开的一边正好位于水边,有很广阔的景观视野。从大扇形窗外望,他对岸石矶高高低低,曲折的波形临水长廊漂浮其上。扇形窗西边是两个古式瓶形洞门,一边对着倒影楼,一边可看到园内主要厅堂“卅六鸳鸯馆”。而面山的那一小扇形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笠亭的倩影。坐在亭中凭几小憩,左右环顾,所见的是大小形状不同的园林风景画,选点之妙,独具匠心。亭外题额“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点出了此处清幽典雅的意境主题。

  有的亭子在水面上开了弯弯曲曲的小渠,将园林中的流水引入亭内,这就是流畅曲水亭。历史上最有名的流畅曲水是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一次,王羲之专门为此次盛会写了一篇著名的《兰亭集序》。到了宋代,在园亭中设流畅曲水已很盛行,当时官方编的《营造法式》中,已收入了多种流畅曲水的地面做法。

  古典园林艺术的立意构思,每每在高处设立楼台,以供游人凭栏眺望。远眺是借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它能使局部的风景空间无限的延伸上去,将园外的山水林泉之景借入园内,为我所欣赏。

  为了望尽孤帆远影和天际的江流,长江沿岸设立了许多高楼,其中最出著的四大名楼是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镇江北固山多景楼。

  自唐至清一千多年中,岳阳楼几经兴废。现在的楼是清同治年间所造,主楼平面为长方形,宽17.24米,深14.54米,全木结构,三层三檐总高19.72米,四面环以明廊,以便人们登楼眺望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特别要提及的是楼的屋顶形制,它不是庑殿,也不是歇山,而是形似古代将军头盔的黄琉璃瓦盔顶,形状奇特,四条斜脊有明显的曲折变化,施工较为复杂,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盔顶最大的一座楼。

  巍然兀立在武昌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以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闻名于世,但此楼一千多年中不知毁了多少次,仅明清两代就重修了八、九次。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楼已变成三层楼三层檐,方形四角各折二折的亭楼式建筑了。1985年重建的以钢混仿木的黄鹤楼,基本上按清代样式改建,只是高大壮观得多。

  “文因楼成,楼借文传”。誉为“西江第一楼”的南昌滕王阁,就因唐初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流传千古;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让岳阳楼活在国人的心中;山西永济县的鹳雀楼,地处晋南中条山一隅,地偏人稀,建筑上也没有什么特色,但经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传诵而千古流芳。文字名篇与风景建筑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辩证关系,可说是我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真是“江山也要才子捧”。

  中国园林中建筑的名称最多,除了亭楼之外,还有厅、堂、斋、馆、阁、榭、居、坞、廊、舟、轩等等,仅廊就有跨水的水廊,随地势斜上山去的爬山廊,遇沟溪凌空过去的廊桥,中间有隔墙两边可走人的复廊,也可做成纵横交错、上下盘旋的复道廊,还有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等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那又曲又长的连续形体和简朴的造型,却具有一般建筑没有的曲线美和朴素美。

广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