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六)

发布日期:2011-12-31|作者:广宏建设

方法到位,没有任何借口

 

优秀的工作者必然重视效率与效益,光“苦干”不行,还得学会“巧干”,这就必须拥有好的方法。

从缺乏方法,到拥有好的方法并不难,只要你强化找方法的信念和信心,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锻炼“思维肌肉”,就能完成从“苦干”到“巧干”的飞跃和超越。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这个观点强调的是一种信念:面对问题与困难,绝对不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而一定要为自己的成功去寻求各种方法。

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只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许多做不到的事情就可能做到,许多难以完成的任务就容易完成。

胡一虎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他在刚做记者时采访曼德拉的经历,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994年,南非实行其历史上第一次多种族选举,宣告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亦预示着该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极有可能马上诞生,当时民意呼声最高的是黑人领袖曼德拉。

胡一虎受当时单位的委派,来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没想到,来访的外国记者都是国际新闻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曼德拉多次接受他们的采访,而胡一虎这个当时的无名小卒,连曼德拉的门都莫不着,更别说获得有价值的素材了。

胡一虎遇到了根本没有想到的困难。那么就此放弃吗?决不!通过多方活动,胡一虎终于获得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曼德拉即将出现在另一个城市德班,进行选举结果公布之前的造势,届时曼德拉会上台发表简短讲话,随后揭晓大选结果。

胡一虎马上意识到:在德班也许是自己采访曼德拉的最后机会!

他和同事迅速赶赴现场。当时露天广场的台下已经聚集了20多万群众,不要说采访,连接近曼德拉的机会都没有。

胡一虎和同事在烈日下足足待了8个小时,尝试接近曼德拉的各种方法。他发现:在台上每个表演结束之后,曼德拉都必然与儿童演员及其家长握手致意。而表演的群众里有一些华侨演员。胡一虎灵机一动,找到一位华侨女子,请求冒充她女儿的“家长”,获得了上台的机会。

果然,表演一结束,曼德拉就向这些演员和家长们走来,胡一虎立刻把握住机会,果断地取出话筒,用当地祖鲁语高呼:“曼德拉先生万岁,天佑南非!”

这一喊吸引了曼德拉的注意。他见一个黄色面孔的人用祖鲁语向他问候,立即走过来握住胡一虎的手。

胡一虎马上用英文接连发问,曼德拉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一切,全被紧紧跟随他的摄影师记录下来。

这次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却非常成功。采访结束之后,现场的很多外国记者都过来拥抱他,纷纷称赞:“你好棒啊!”一个来自BBC的女孩更是对他竖起大拇指,深表敬佩。

成功采访曼德拉,是胡一虎新闻工作中第一个“独家”报道。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

“在这看似吉人天相一般的幸运背后有过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和心酸?如果没有最后时刻的决定飞赴德班,如果没有在台下漫长等待的8个小时,如果没有我平时扎扎实实地把准备工作做到最为充分,哪里会有这个来之不易的无比成功也无比完美的采访呢?”

是的,胡一虎的成功是在他做到“没有任何借口”的情况下发生的。这里,有着明确的目标——采访曼德拉;有着坚定的意志——非采访到他不可;还有着“想尽千方百计”的聪明与执着——

这是典型的“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不仅如此,胡一虎的故事还告诉我们:

“问题只会有一个,方法却有千万条”!

遇到问题,不仅要“没有任何借口”,断掉退路,而且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信念——

问题是死的,人是活的。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条。一种方法不管用,就换另一种。总能把有效的方法找出来,让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锻炼“思维肌肉”,工作处处有方法

“我不是不想找方法,而是真的想不到方法。”或许有人会这样抱怨,可能还会无奈地耸耸肩,“谁叫我头脑不灵活呢?”

我想问问他:你真的为找方法而努力过了吗?你真的确信你的头脑比别人差吗?

思维就像肌肉,不去锻炼就会越来越无力。相反,如果你充分利用,那么它就会发现,工作处处有方法。

在我们举办“白领成功大课堂”上,有一个案例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有一位快递员,服务对象大多在地铁周边的写字楼,因此他每天都要乘坐很多次地铁。单程也就2块钱,好像没什么,但如果一天坐个十几趟,天天如此,成本可就不小了。

一般人即使想到了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这是没办法的事,况且花的钱由公司报销,何必多费那个脑筋呢。

可这位快递员却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节约这笔开支呢?

有一天,他看到在地铁上兜售地图的小商贩,突然来了灵感:只要不出地铁就能把快递送到,就可以节省成本了。

于是他向公司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将快递员分成地上和地下两组,地下派发快递件的人不出地铁,通过手机与地面上的人员联系,在地铁出入口把快递件进行交接。这样就可以节约大笔乘车费用了。

这个方案让领导眼前一亮,立刻策划实施。果然,这个方法为公司节省了一半以上的交通费用支出。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妙?是不是也觉得,只要肯去想,总能想到好的方法?

问题出现了,就绝不让它轻易溜走,与其找个“没办法”、“让别人去想”的借口把它放走,不妨拿出当年追女朋友的劲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时候你会发现,每解决一次问题,你的智慧就会增长一分。

日本大脑生理学权威小林博士,在一本名为《头脑》的书中提到:“决定人类头脑优劣好坏的,并不是脑髓的重量,也不是大脑皮质层皱纹的深度,当然更不是脑的形状。头脑的好坏,完全依头脑动作的好坏与否而有所不同。”

这就好像用同一个照相机拍摄物体,技术好的人拍出来的照片自然好看;同样,头脑的好坏差别完全在于使用方法,平时只要多加训练,头脑自然变得敏捷,反之,只知嬉戏游玩,不用头脑思考,自然就变得迟钝。“

正如小林博士所说,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锻炼变得强壮,我们的大脑也同样可以通过锻炼“思维肌肉”变得灵活。只要我们习惯了让“脑筋”积极地“动”起来,工作中就处处都有方法,

把“找不到方法”的借口从现在开始就扔进垃圾桶吧,让“方法总比问题多”成为我们办公桌上最显眼的标识!

条件有限,方法无穷

在解决问题时,很多人会以条件有限为借口,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后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

我们认为,条件虽然有限,但方法却可以无穷。

人民大会堂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座标志性建筑的诞生,也曾遭遇因为“条件不够”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时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世界最大的会堂建筑,建筑面积总共有17万平方米,其中一个万人大礼堂就占去了将近1/2——这间屋子之大,足可以将整个天安门城楼装进去。

可是,这就遇到了两个难题:

第一,这么大的空间怎么消除压抑感?

从古至今,大空间的建筑物都给人以压抑感。可是人民大会堂是为人民而建的,要让每一个走进它的普通人都能感觉自己是主任。如果不能消除这种压抑感,大礼堂就是个失败的作品。

第二,在开展活动时,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怎么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清?

在建筑史上没有这方面的先例,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想不到解决方法。有科学家甚至说:“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音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是啊,这么多专家教授都找不到方法,那还能怎么办呢?

问题被汇报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沉思片刻后,突然轻轻吟诵了两句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原来正是这两句诗文给了周总理启发,我们站在地上,但并不觉得天有多么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么远。如果可以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做抽象处理,那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周总理一边解释,一边在纸上描画着:“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型,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根据周总理的指导,建筑师们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当灯亮起时就如同水波荡漾。整个穹顶上还开了近500个灯孔,让人一抬头就有种星空般的感觉,一举解决了大空间带来的压抑感。

此外,在穹顶上还有几百万个小得看不清的吸声孔,这些吸声孔把整个穹顶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吸音板。这样一来,主席台上发出的多余音波都会被吸走,不但没有回声,还能留点“混响”,让每个坐在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大空间难免的听不清的问题也解决掉了。

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人民大会堂仍然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人创造了世界奇迹。

而建造大会堂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从“没办法”到“找办法、有办法”的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出了启示:

1)条件不足不是完不成任务的借口。条件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只要你能努力去找方法。

2)没有人做过也不是借口。没有人做过恰恰代表你可以创新,是突破和发展的大好时机。

3)思考问题要灵活,一种方法解决不了,就再换一种,总有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多角度思维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当我们逼迫自己突破了条件的限制之后,就会发现,所谓的条件有限恰恰就是我们挖掘潜力、开发能力的机会。

突破了有限的条件造成的阻碍,我们可以成就更多!

广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