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说“ 稀 饭”

发布日期:2008-04-08|作者:一 村

岁月有痕

说“ 稀 饭”
□ 一 村

    如今,大凡上网者都知道 “稀饭”二字的含义,就是“喜欢”的意思。连我那5岁的外甥女也会如此调侃地表达:俺最“稀饭”小舅。嘿,这妞妞儿,真是讨得人喜欢了……

    开心之后,想这“稀饭”,还真是让人一番感触的。饮食之变化系关民生,咱百姓说起来总是那么亲切。几十年来,一段一段的生活,关于“稀饭”的滋味可是不一样。

    打小的时候,家在淮河边的一个小县城住。六十年代,饭桌上,稀饭是家常三餐的便饭。长辈们常常爱在吃饭时忆说些家事,有意无意间藉以教育后人。很多年来,我对外公饭桌上说起的那段吃“稀饭”的经历,还是记忆犹新的。算起来那应是1928年,曾祖父旧时代的家里,日子过的很拮据。作为长兄的他,16岁时随人到上海十六铺跟亲友学做盐生意。恰逢时局纷乱,交通中断,粮食紧张,掌柜的虽是家里的亲戚,但也是没得法子照应周全。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几近断炊,又回家不得。最困难时,每日两餐,说是稀饭,但那哪里叫饭呐,吃的就是稀的能做镜子的“稀汤水”。白天干活,晚上人没了力气,话都懒得说,早早地就在被子里窝起来了……。记得说这话时,外公的目光总是向着一个较远的目标,仿佛一直能望到从前似的,声音也分明感到有些哽咽。良久,手在那里慢慢地揉搓着一把花生衣儿,而后,递一粒到嘴里嚼着,再呷上一小口酒。那神情,即是不再说话,也让我们一群孩子足以感到如今日子的幸福了。接下来,便是我们子妹“嗦噜嗦噜”地喝稀饭的声音,吃起来也是觉得格外地香甜……

    到大些的时候,七十年代,家境条件逐渐好转,但那时,粮食是供给制的。我们家子妹五个,想是孩子多,粮食也是显得紧张点的。母亲每日持家安排,只中午是干饭,早晚依然是稀饭加上铁锅干贴出的一种中间夹上些韭菜的面禾子。那“稀饭”,有时是山芋淆点面,叫“山芋糊糊”,有时是大米加小苏打熬成的有点微黄的稠稠的稀饭,就上几样自家腌制的白菜、大头菜、豆腐卤,便成了家里一日三餐的主食。那个时候,淮河沿岸的皖北人家,也都大多如此,倒也都能吃的热热乎乎地忙自己的事。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粮油向市场全面放开,城镇居民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吃饭已不成问题。我们子妹相继在外读书、工作,每次回家,父母亲总是将饭菜做的很丰盛。“稀饭”,在不知不觉中已是淡出了记忆。这时,我们的家庭生活已是有了实质性地好转。到了九十年代,家里的一日三餐,更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了轨。大鱼大肉吃腻了,又山珍海味、土菜野味……。生活副食的极大丰富,连干饭吃得也是越来越少了,家庭算是彻底告别了那个贫困意义的“稀饭时代”。

    说来真巧, 多年以后的2005年,我送孩子去北京上学,又遇上 “稀饭”了。当时,我住在朝阳区麦子店街78号华康宾馆,出大门左手边一并排的不远处,是一家看上去很大的饭店。待到近处一瞧,嚯,大匾招牌上赫然烫金四个大字:“北京粥店”。心里一顿,这打祖上以来,稀饭可是艰苦岁月对付日子的“穷”概念。如今在首都居然当成生意做起来了,能成吗?心生好奇,便走了进去。嗬,这一进门,那大红基调的色彩,鲜艳的就像一股“中国风”扑面而来,北京的建筑就讲究个高宽大,富丽堂皇的大厅透着皇家气派,让人眼前一亮。再一看,里面的食客是满满当当的。迎门的醒目标牌上,从稀饭的概念到渊源,介绍的可谓详尽。一顺读下去,从粥的起源、发展演变、各地的特色、稀稠的妙用,到营养成分、生理滋养,娓娓道来,让人啧啧称是。再看那粥的名目,真是丰富,什么“御膳粥”、“八珍粥”、“燕麦粥”、“莲子羹”的,足有八十余种。上面均配了图文,从视觉感官上给你介绍什么用料、营养价值、口味咸甜的等等,一目了然。南北品种也是应有尽有。看了之后,让人觉得宛若是读了部“粥史”,整个一 “粥”文化大观。于是,便禁不住高高兴兴地掏腰包,坐在那美美地享用一顿“上膳料理”的“稀饭”,还真是叫人畅快了。这心里直来了“范大师”的那句:“诶呀,你说这同样叫‘稀饭’的,给人感觉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如今,这“稀饭”的概念,已有了和千年以来观念上根本不同的变化,他已是和保健、养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不,春节家人团聚,年夜饭后,全家征集假期饮食安排。我说:每天最好安排一顿稀饭,惹得一片“稀饭”声,全体通过。等到了超市一转悠,只见一桶一桶地五谷杂粮、这豆那豆、山枣、百合、枸杞、花生、莲子、西米地粥料,竟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哈哈,敢情,21世纪全民都悄然乐吃保健稀饭了。母亲说:“现在的生活好了,油腻大了,还是要记着常吃些五谷杂粮,和胃平实啊”。是啊,母亲的话总是这样,听是淡淡的,却是意味深长的……。这人,吃饭和做事一样,都不可丢了本色才得和谐妥帖啊。

    我想这平平常常的“稀饭”,由用来对付生活,到成为养生保健的理想饮食。其演变的过程,似也成了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小小缩影。他充分体现了咱老百姓过去和现在生活的不同境况,更是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左证。现如今,说到吃“稀饭”,已成了科学、健康饮食的代名词,加上与“喜欢”二字谐音,难怪竟也如此惹人喜爱地成了互联网上广大网友们乐于相传的流行语言,而我也真是“稀饭”上了。

    新年里的鞭炮声,一串比一串响,一阵比一阵急,好不热闹。邻里的孩子们欢快地唱着童谣:“新春联,红灯笼,家家门口唱新戏,你一句、俺一句……”哈哈,外甥女也打着小竹板嚷开了:过节“稀饭”吃稀饭, 2008奥运年,2008健-康-年!(安徽泽地)

 

广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