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宏内刊

GUANGHONG  PUBLICATIONS

精耕细作  专筑精品

GUANGHONG  CONSTRUCTION

广宏内刊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创造

发布日期:2008-11-24|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 吴良镛

《建筑不是房子》系列之二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 吴良镛

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设计的项目: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等

获得奖项:1996年获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

出版著作:《中国古代城市史纲》、《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十余部著作受聘于美、日、英等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也可以说很严峻。

    第一就是新时期的建筑文化的危机。

    我讲这个文化的内涵是一个科学文化,科学技术的文化,以及历史、人文这方面的一个文化,两个综合,事实上这个文化指的是两种文化的综合。分几点来讲:

    1、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

    现在建筑市场是欣欣向荣的,可以说很难找到像这样子大尺度、大规模的,这么高速度的发展,同样的平行的例子,在近代建筑史上,在城市史上还是很难有的,这当然是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当前世界的一个现状。那么,就使建筑市场非常热闹了。国际竞赛由于种种原因,是应接不暇,但是感觉到很困难的是这个题目常常是没有认真地可行性研究。有这样一个趋向,包括发标,包括评委的组织匆匆忙忙。那么,中国方面参加的,由于中国的新生力量成长得很快,许多设计机构也在重组,任务也非常繁重,但是一些好的国际竞赛又不能不参加,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力量并不是很强,跟有些国外参加的建筑师相比,他一个建筑师、建筑公司或者好多的合起来搞一个课题的,来一个竞标的就很不一样。所以,表面上看来,这个设计竞赛也是技术上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竞争,如果说技术上的竞争,那还比较具体,因为它要求你这个设计是不是好,是不是合理。那么建筑文化的竞争,建筑艺术的匠心,它的酝酿,那就很难以琢磨了,而且这种评选非常匆忙,现在一般商品竞争的战略概念,已经从商品转变到智能的竞争。或者要求掌握核心的专长,要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智能,这就是说,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取决于文化力的竞争、较量,那么应该说中国建筑师熟悉本土文化,应该是比较可以赢得这方面的竞争。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般的建筑设计我们不讲了,有一些非常带有本国文化的基础,要表现地方特点的标志性的建筑,往往这种设计是没有吸引力的。

    2、部分城市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这种例子也比较多。大家都去过济南,济南的大明湖非常漂亮,我好多年没去了,这一次,去山东看了,那么一看,心里头很难过,就是过去老舍的所谓:“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为它跟千佛山是一脉相传下来的,一直到大明湖,现在湖旁是高楼四起,所以这个湖,变成城市的“一瓢羹水”,那么这个尺度就完全不对了,这里,实质上就是所谓全球化的影响。

    这个全球化不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在某些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强势文化,一种麦当劳文化,或者是一个建筑里头的麦当劳文化等等。这是跟地域文化猛烈碰撞的一种反映,一种现象,如果地域文化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和发展,就会显得很被动,可能丧失自我创造力跟竞争力,淹没在全世界的所谓文化趋同现象的一个大潮里。所以我们讲中国的文化是源远流长,那么建筑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当然,我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过去的弱点,或者有些问题,进行反省,但是讲起来应该还是自豪的,不应该感到惭愧,或者感觉到不光彩。但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很多的进展都是慢了半拍,在西方对所谓的近代建筑已经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各种不满足于已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学术主流,所以呢,甚至于在缺少全面了解的情况下,甚至于被过时的学术思想所支配,如被国际式的建筑,现代式的建筑的拳拳服膺,简直当作一个真理一样,不看出来它问题所在的这一方面。当然它在历史上还是有贡献的,应该有积极方面的,那么这样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年轻一点的,感觉到社会眼花缭乱,包括一些建筑的介绍,也不够全面,同时呢,由于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功力,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些看法不全面的,不正确的偏见,所以,尽管历史上我们的建筑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但是在全球的现在的强势文化的一种潮流下,仍然显得头重脚轻。现在建筑学术上,东方和西方来讲,就有这种情况。

    3、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

    现在我们谈论建筑,失去了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中国建筑文化,没有应有重视,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缺乏足够的热情,甚至于放弃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和迷茫。成功的建筑师包括国际上的建筑师,从来不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藩笼,就拿美国建筑师SOM在上海设计的金茂大厦,一般都还是评价较高的,那么它就是个证明,他还是从中国建筑里头找它的一些文脉,或者找它一些文化基础,在一个基础上发展,而且是应该有成就的。可惜我们自己的建筑师队伍,对这一点好象还并不是有足够的重视、认识,或者钻研并不深,所以我讲,从我们发现的这些现象来看,一个是形势大好,机会非常多,但另外一方面,也存在建筑的文化的危机,而这种危机,还并没有得到比较普遍的重视,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对西方文化,对全球文化,对已有的西方建筑的传统建筑,是一种不正确的偏见,是拒绝接受,不是这个,我们要学习现代建筑,要研究西方建筑文化成就,我们要一刻不停地研究全世界的建筑学术发展的一些成就,包括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一个忽视,或者甚至于不正确的理解,甚至于认为是落后的一种不加分析的批判的态度。

    二、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

    1、国外建筑专著的启示

    在城市发展、建筑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在新建筑发展阶段中,在西方有识之士,反过来对文化在资本主义的潮流中,对城市文化的重视,对建筑文化的呼唤,20年代路易斯•芒福德他就提出来,他首先比较早写了《城市文化》,意犹未尽,后来又进一步扩充改写了《历史中的城市》。彼德•霍尔爵士,写了一本很厚的大著,写了十多年,叫《城市文明》,他在《城市文明》里选了西方有2500年文明的21个城市,他从它的发展源流、文化跟城市建设的一些特点,指出来在市政创新里头,有四个方面的独特表现:1、城市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创造;2、技术的进步;3、文化与技术的结合;4、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寻找答案。他在这里面归纳几个,我觉得可以接受,有所喜欢的。他说城市发展史中有一个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当然,彼德•霍尔这个书里头,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还有不同意他的观点等等,我之所以说这个,因为他没有涉及到中国城市,他说他对中国城市没有研究,不够了解,那么我们想,对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我们能不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史,我们的城市史,思考黄金时代的中国的城市时代是什么。我们来做预测,我们不一定写像霍尔教授那样同样的结论,但是我们历史上的城市,长安、洛阳、汴梁、南京等等,确有一时的辉煌,比如南京的六朝文明,这些正是我们要去发掘的,所以这种发掘呢,从历史上来说,从现代来看,我们期待着迷惑着,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2、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大量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是我们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而且甚至于在这样大的一个尺度下面,我不一定有非常多的根据,从感情上说,中国因为这么大的建设高潮同时并进,中国可能不只一个城市已经进入它的黄金时代。所以因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条件,如果根据自己的特有的优势,利用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创造性地捕捉当前有利的条件,创造性地制定它的城市发展的战略,不失时机地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包括文化优势,那么我们的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我举一个例子,苏州前些时候召集一个吴文化的讨论会,它这个讨论会做得很独特,就是吴文化,苏州的那个地区。它是招标的方式,你不是建筑设计招标吗,文化建设我也招标,搞一个开放式的、讨论式的,而且以后接着还要讨论,论文你拿来讨论,把问题提出来。所以这里面,你想,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吴越文化到六朝文化,一直到近百年海派文化,可以从古代推到现在。说明上海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包括文化的潜力。在霍尔的《城市文明》那本书里,他批判了新的论调,就是斯宾格勒的西方文化衰落的论调,他认为世界城市到现在为止,还是以一定的旺盛的生命力在发展而且“在持续再创造”,这个过程是没有尽头的。这样,西方城市有没有衰微的现象,我们不谈,总的速度是慢了,但中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城市生命能够自我更新,更确切要问:点燃城市之火的创造的火花本质是什么?我们要思考,霍尔所提出来的问题,但我们更要反躬自问,难道中国的文化传统真的成为劣势文化了吗?是处在危险的边缘吗?面对中国如此蓬勃的建设形势,除了吸取,我们是毫无疑问地采西方的所长以外,难道就如此的碌碌无为吗?我想我们的同志要反躬自问,来反求诸己,要回头来问问我们自己。所以我想再重申,就是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3、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我们上面讲了,一个是现象,一个是看国外理论家的一些观点,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并且向全国的学人、全社会来广为介绍,这是我们的时代任务。那么现代主要地针对着当前或者针对着未来,我想提5个方面:

    (1)着眼于地域文化,深化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的城市文化,城市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孕育之中。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基本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所以就全中国而言,也可以说为是一种亚文化的镶嵌,Mosaic of subcultures,例如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巴渝文化等等。不同的文化发掘连绵不断,所以地域文化是在人们生活特定的地理条件历史下,世代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哺育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共同组成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空间,一种万花筒式的图景。最近,我到西藏去了一趟,很惭愧,感觉到去得太晚了,应该在年轻时多去跑跑。好象发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新的人文。自己过去不熟悉的,前人讲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那么地域文化就是。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工建筑到文化到山水文化,从文态到生态,各个地方都有了不起的蕴藏。中国的名山文化基于不同哲理的审美精神,并与传统的诗情画意相结合,别有天地。所以我们不同于西方园林,当然我们还要学习西方园林,吸收西方园林的优点,在对西方的园林、地景、建筑、城市规划做了一番浏览之后,我觉得我们更有条件把多种方面结合起来,来形成天地之大美,那么,地域文化是一潭活水,它也在发展,本身也有过去,也要面向未来。有学者说,全球文化是一种杂合的文化,Hybridization,那么地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杂合性质,不能简单地以为它纯之又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也要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本土文化的积淀它也以新形式的创造构成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甚至与世界文化的整个洪流可以结合在一起。

    (2)从史实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

    过去的工作主要的还是把原来的东西发掘出来,如果没有“营造学社”,没有梁思成这样的专家,没有我们这些在建国之后的专家的努力,我们很多东西也许就看不见。现在仍然要抢救,所以这些必须从历史到史实到现代的现状,赶快把它保护起来,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发展到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我以前好几次提出来,我非常高兴,现在在理论研究方面已逐步地有不少的中青年建筑师的工作有了可喜的成果。再强调一下,这个理论研究中,对近代史的研究是比较弱的,过去有一些也不太重视,所以中国近代建筑就是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革新、成功与失败、革新与保守等等的交融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挖掘。前面说到海派文化,在某方面就是在一个传统、革新、碰撞跟融合这些情况下,在理论的困惑和矛盾之间成长。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就是在太平天国后,上海人口增多,改变那种传统模式,又受到西方的近代的影响等等形成的。那么这里头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加强西学跟中学的根基,特别在中青年,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在“中学”上要打好基础;在科学上有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达到高境界;在思想感情上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我和不少大师有所接触,这些有成就的大师,他们对有关文化方面的他是有文化根基的,我觉得我们对中国的宝藏,要来一个“补课”,来一个发掘,来一个“文艺复兴”。

    (3)追溯原型,探讨范式

    现在,我们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对原来的东西是怎么发展来的,所谓的Prototype原型,四合院怎么来的等等,发展的源流怎么样,这方面探讨得还是对的,还是好的,但是,进一步,你这个东西如何往新的方面发展,研究它的规律,研究它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个工作做得就不够。所以,我们要研究本国的,不仅仅对现象的了解,而且还有一个发展的趋势,还有一个可能的模式,所以叫Paradigm(范例),要找它的范式,长江三角洲有长江三角洲的Paradigm。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我们过去共同做课题,那个课题总的目的,当时是有个非常复杂的名字,就是现在回头来看就是找它的范式,就是中国的范式。我现在在搞的“大北京”的规划,“大北京”地区的构想,也是寻找它的一个可能的发展模式,发展范式,就是在可能的未来,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的研究就理论结合实际,就能够变成一个很生动活泼的,是致用治学,中国的历史也好,城市规划的理论也好,城市规划历史也好,是致用治学,是为了要推进我们时代的进步。

    (4)以审美意识来发掘遗产,总结美的规律,运用于实践

    你在研究遗产的过程中,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美学规律,在里头创造、丰富我们的建筑艺术,丰富我们的建筑文化,这个搞得好了,同样的山,同样的水,经过你一番创造,山还是那个山,但是它有精神了,有灵魂了;水还是那个水,但是它有它的背后的诗情画意的了,山水文化,还有山水城,它的关系,它引用过去人的一些诗词,就可以看出来,有这些诗词的净化,就更能理解那个山,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个“仙”在什么地方,灵魂在什么地方。我们寻找我们失去的灵魂,对风景区的规划也是这样,现在在风景区盖房子太多,那是另外一个,但是现在设计的房子没灵魂,我看到,有些缺少一种中华美学规律里的一些基本东西,这是非常可惜的。

    (5)推进并开拓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文化内涵,要创造性地来解决它。从规划、建筑、园林,从其他方面来解决,要对遗产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是教条。包括《威尼斯宪章》,本来是很好的,把它一僵化就没有意思了。南京,我最近去了一趟阅江楼,明太祖打到南京,在南京定都,希望在阅江楼遗址盖一个楼,那么,文章做好了,他自己也写了一篇,宋濂写的或者什么好多文章,《古文观止》就有宋濂的《阅江楼记》,但是没盖起来。现在盖起来了,尽管你从建筑设计方面可以有这种意见那种意见,但是我觉得盖在那地方,还是好的。尽管尺度稍微大了一点,但是盖得还是好的,有些一般的标志性建筑,说白了,没有感情,变成一个很普通的词了。那个地方有阅江楼的重建,我觉得里面藏着有郑和下西洋的壁画等,一个东西刚盖好,以后还慢慢丰富,那的确还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我觉得很好,有人反对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讨论。那唐朝的黄鹤楼,宋朝的黄鹤楼,都是后来盖的,一代一代地盖,那个时候按照《威尼斯宪章》,一个也不能盖,那时也还没《威尼斯宪章》,那么现在我们藏得多少,甚至于一个藏碑,你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文物,你就是有点文化内涵,你请人盖的东西就不一样。康熙去立了一个碑,乾隆去立了一个碑,然后把过去的碑弄起来,那就是中国的名胜了,你去看哪是“假古董”啊,我在这里不是要提倡“假古董”,那个论调就走偏了。我觉得读书,包括对国外的东西,要有一种跟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的认识,你就可以看到更深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开头的时候我讲得好象有点萧瑟,尽谈危机,危机也是存在的,但希望更好更大的还是证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我是以更喜悦的心情,来期待我们建筑文化的研究,建筑文化的创造要丰富多彩。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追求目标也不断地向高处发展,难点在于这个目标本身,是一个移动的目标,就是它是不断变化的,弄不好跟都跟不及,所以需要不断地有有心人来去寻觅这个未来的目标。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使得我们的学术思想在原地踏步。文化总是要发展的,总是与时并进的,所以积极地关注中国文化的提高,必然地要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中国建筑与文化研究的高潮,必然到来。我们要及早地从多方面入手,中国建筑的研究,需要放眼世界,有博大的胸怀,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汇入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

    未来不可限量,难以管窥,要有“大海波涛现代人”的一种气魄,来开拓进取,当然我们还要认得这个是非常艰难的工作,也是非常艰苦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努力,就是跬步千里,还需要努力以赴。(根据视频整理)

广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7041697号-1浙公网安备33078302100838号